五年千歲發祥史
馬鳴山鎮安宮之建立,溯自前康熙元年 (西元一六六二年)由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本莊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雖在信疑之下,乃遂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船上橫披紅綾一幅墨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字樣,船中有三尊神像,香爐一只,立炷靈香三支,及靈籤、各一冊,還有紅綾一卷,上書五年千歲,十二值年尊姓暨聖誕斯時馬龍山村民遂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時神曾鑾示曰:「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罰辨惡、除暴安良,保民護國隨機顯化」,於是地方逢有疾病禱求皆即育痊癒、六畜遇有瘴癘求以爐丹施治隨即立驗顯著靈效,香火相續,播之遐邇頂禮踵相接焉由此香煙大振,逐漸瀰漫全省。
敬考五年千歲之發祥史略係,商殷年帶民族英雄即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因輔周伐紂有功於國家社稷,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故生而為英沒後成靈,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五年千歲」則顯現靈異奇蹟相傳 (神) 受玉皇上帝嚇命為代天巡狩十二天王 (大巡) 主宰民間善惡,驅蘊除魔讓災植福司命,因此世人遇有年災月厄常以舉建祈安植福法會則需虔請十二大天王 (五年千歲)降臨法壇,主司法事掃除邪魔瘴癘冀保安寧,會畢為酬謝神恩則有雕製王 (彩)船燒化或送進汪洋大海任其漂流表示送駕歸位之意,於是民間相傳習俗迄今猶在,嗣不知五年千歲自本宮在草港迎回王船立宮雕像奉祀即已顯示奉 (天) 命就地主吏神事嚮授 (受) 民間香火,保護眾生靈,查察凡塵善惡依命行使隨時復旨。
五年千歲共有十二尊位,其聖誕謹誌如後:
值年歲科 | 監科主神 | 聖誕千秋 |
子年 | 張千歲 | 舊曆三月初四日 |
丑年 | 徐千歲 | 舊曆八月初三日 |
寅年 | 侯千歲 | 舊曆五月初五日 |
卯年 | 耿千歲 | 舊曆五月初七日 |
辰年 | 吳千歲 | 舊曆三月初三日 |
巳年 | 何千歲 | 舊曆八月十二日 |
午年 | 薛千歲 | 舊曆五月初六日 |
未年 | 封千歲 | 舊曆五月初一日 |
申年 | 趙千歲 | 舊曆三月初八日 |
酉年 | 譚千歲 | 舊曆十二月初一日 |
戌年 | 盧千歲 | 舊曆五月十二日 |
亥年 | 羅千歲 | 舊曆正月十二日 |
張千歲,粉面黑鬚,著文袍戴文帝帽,掌食品行業。為天庭玉帝之軍師,亦是盧千歲之軍師。
徐千歲,粉面白鬚,文袍身,頭戴金貂相帽,求做官職。 為天庭玉帝之軍師。 侯千歲,青底花面紅鬚,武甲身,頭戴翅王帽,制車關五鬼,求行。 吳千歲,文甲造型,頭戴三翅王帽,求農業豐收,畜牧興旺。 何千歲,著文袍戴文帝帽,求房地承購銷售順利。 薛千歲,粉面無鬚,文武甲造型,頭戴二龍冠,求功名學業。 封千歲,黑底花面黑鬚,武甲身造型,頭戴元帥帽,制小人,桃花。 趙千歲,粉面黑鬚 ,文武甲造型,戴文帝帽,保佑服役子弟及擔任警 司任職平安。 譚千歲,紅底花面黑鬚,武甲身,戴四角金冠,制煞。 盧千歲,紅面黑鬚,著文袍文帝帽,求醫保身體。是五年千歲十二兄弟中權力最大,奉旨掌管天盤。 耿千歲,紅面無鬚 ,穿紅袍,頭戴四角金冠,制官司,依情理法保佑其 不受官司其擾。 羅千歲,粉面無鬚,武甲造型,頭戴二龍冠,保經商順利,通商興旺。 三番--侯千歲‧封千歲‧譚千歲 三老--吳千歲‧何千歲.‧趙千歲 三少--羅千歲‧薛千歲‧耿千歲
正統的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其金身稱號均無加"府"如"吳千歲"才是正確的.而不是"吳府千歲"請特別注意.
五年千歲之聖誕因有不同,如以各尊位聖誕舉行祭祀,諸多不便,且有浪費之嫌一般信徒亦未能記憶,鑒及於此,乃用綜合祭祀以期統一,因而擇定農曆十月廿九日為鎮安宮五年千歲之綜合聖誕,以為例年祭典舉行慶祝聖誕千秋祈求平安法會,然而平年稱為小祭典逢寅、午、戌年通稱大祭典,為配合一般習俗,每年定春、秋二祭,春祭即於元宵正月十五日舉行,恭請五年千歲遶境祈安,附近庄民紅男綠女隨香遊行並組成各種藝閣、熱鬧陣頭等。各庄輪流提供大量飯擔,給參與繞境的善男信女及藝閣、陣頭等大眾食用。沿襲至今「正月十五日吃飯擔」的聲名遠播,已成成本宮祭典活動的一大特色。千歲遶境後入廟安座是晚獻演梨園,慶祝千秋,實亦不失春宵千金一刻之神人同樂也。
冬祭則配合農村收冬后舉行(選定農曆十月廿九日),如逢寅、午、戌年遠近香庄均稱「五年到年」或「五年大科」各地紛紛到廟出示香條,擇日恭迎五年千歲鑾駕前往各地,並屠豬宰羊叩謝神恩,其時,自秋至冬每天香陣絡繹不絕,尤其十月上旬起至十月底止其間每日香陣通宵達旦熱鬧非常將未停息也。在本宮每逢寅、午、戌年依例舉行祈安全籙三朝清醮法會,為各地信徒消災植福,為大眾祈求風調雨順,為國家誠望國泰民安,國運昌隆,附近村落則分股建立醮壇、肉山無奇不有之賽會實亦筆墨難予形容也。此又是本宮祭典活動的另一特色。
馬鳴山由來
馬鳴山的原名稱為馬龍山,使於三百多年前明代天啟六年 (西元一六二五年) 由陳姓始祖 [ 帝老 ]率偕鄉族數戶自大陸閩省泉州府城渡台謀生擇居結成村落,當時馬龍山為一平原地區,樹木蓊蔚,居民務農維生,風俗淳樸,孝弟力田,生活得漸改善,因此居民日漸增至今約一百餘戶。
按馬龍山古代住戶疏散,分為頂下馬龍山,菜園后等,合稱馬龍山,蓋菜園后北方有馬鞍崙,下馬龍山有翻龍侖,其間沙坵起伏連接,是時堪輿家美其名曰 [龍馬相會]尹之形成其名,遂稱馬龍山,惟馬鳴山之稱係日據時代統劃行政時錯聽其名,至今仍是其稱,當民國三十四年歲次乙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歸屬中華民國版圖時,村民擬欲建議英明政府正其原名為馬龍山,考其[馬鳴]二字竟與古代佛教發源第六世祖[馬鳴菩薩] 同登其號,意義甚屬神秘,故現在仍稱為馬鳴山也。
顯靈事蹟
神之靈感事幻甚渺,浩浩天地孕育萬物冥冥之中常聞神之靈異
奇蹟,觀夫玄哲學之精奧殊未可以理而測也,五年千歲著有靈蹟雖到處聞言文鑿鑿實難以遂一錄銘,僅舉其犖犖大者附誌如左:
(1)清咸豐六年(丙辰)氣候失調,疫氣流行。吐瀉遍起傳染普及遐邇醫者窮其術,患者詣廟求符,神示:以青草紮二豎子攜回禳之,果而疾癒由是風聲所播,禱者絡繹於途均有其效。
(2)清光緒五年(巳卯)口湖鄉下崙村與四湖鄉泊仔寮村因婚媾肇釁雙方引起射擊死者十有餘命官家難以處理,時下崙村有神明殷千歲鑾示眾信徒曰「五年千歲縣正南巡,應速奉迎前來緩和此事方能完滿」村中眾信徒遂延請千歲到境,召集兩造聽審,下崙村事主王萬抗言不服,焚符一道,突然暈迷不醒,翌晨日自投跪案前而箔仔寮村之事主蔡某同時到案,於是鑾示作合理之判決,命令人命對抵外其餘死者每人以壹百兩銀為恤金,眾皆悅服,遂化干戈為玉帛,後該兩村感於神威,均不敢妄生事端。
(3)清光緒甲申年四湖鄉羊稠厝村民吳國、吳安畜有耕牛數頭,被內湖吳灣強行掠奪,畜主憤甚遂起鼠牙雀角之爭,繼而雙方各集黨友,連及附近之飛沙、三姓寮 、三塊厝、規子山等村落,釀成數次大決鬥,歷時三秋,計傷人命十有七人,殘案可謂鉅矣,旋內湖村有心人士,鑒於丘連禍結,消弭無力,乃到宮恭迎五年千歲前往判理,人命依情酌貼事主均馴如綿羊,不敢異議,但其後善惡之果不無不報焉。
(4)清光緒十九年(壬辰)夏褒忠鄉馬龍山村民陳國(當時鎮安宮管理人)去世,遺孤年幼、家庭小康、寂屢睨目、一日結隊入庄先偷耕牛然候入室、竟盜珠寶、偶家人醒而喊賊、賊驚奔逃而去,至庄東南路口,目睹捉賊者數千人、隊伍整齊、隨後追捉、人馬喧天寇逃而回、口吐鮮血,並染重病者數年,賊首醒悟,馬龍山庄社甚少,竟有數千人民眾追殺,定係五年千歲之顯赫賊首(姑隱其名)悔悟翌日親自來廟自述懺悔,並叩謝黎園一台,鄉始知千歲之顯赫也。
(5)清光緒二十年(甲午)臺省割讓日本,天降劫殃,瘟疫為癘死亡枕藉,即以四湖鄉林厝寮論其死亡者足達兩百名左右,當時該村人士到宮迎請五年千歲繞境一週,敕符和水化服沉科希除。
(6)民國三十四年仲夏台北縣樹林鎮有一中醫師許丕典大夫於日據十代被日人以違反經濟罪嫌拘禁並加以重刑凌辱痛苦不堪,乃立萌短見其夜,忽然現出蔥髮銀鬚老人引而夢遊,並指慰曰「不日出獄,汝可忍之」連續幾夜,所夢皆同,最後一夜顯示「鎮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