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府三縣時期:(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
褒忠隸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 管 轄。
一府四縣二廳時期:(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
褒忠隸屬福建省台灣府彰化縣 管 轄
一府四縣三廳時期:(清嘉慶17年,西元1809年)
褒忠隸屬福建省台灣府彰化縣布嶼堡 管 轄
二府八縣四廳時期:(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
褒忠隸屬福建省台灣府彰化縣布嶼西堡 管 轄
建省時期:(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
光 緒 十 三 年 九 月 初 八 日 詔 曰 可 , 本 省 劃 為 三 府 . 一 直 隸 州 . 十 一 縣 . 三 廳 , 褒 忠 隸 隸 屬 台 灣 省 台 灣 府 雲 林 縣 管 轄

 



三縣一廳時期:(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西元1895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台灣縣嘉義支廳 管 轄。
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時期:(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西元1895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台灣民政支部雲林出張所 管 轄。
三縣一廳時期:(清光緒22年,明治29年,西元1896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台中縣雲林支廳 管 轄。
六縣三廳時期:(清光緒23年,明治30年,西元1897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嘉義縣土庫辨務署 管 轄。
三縣三廳時期:(清光緒24年,明治31年,西元1898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台中縣北港辨務署 管 轄。
二十廳時期:(清光緒27年,明治34年,西元1901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斗六廳 管 轄。
十二廳時期:(清宣統元年,明治42年,西元1909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嘉義廳土庫支廳 管 轄。
五州二廳時期:(民國9年,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台南州虎尾郡管轄。
五州三廳時期:(民國15年,大正15年,西元1926年)
褒忠隸屬台灣省台南州 管 轄。

 



戰後初期:(民國35年1月,西元1946年1月)
褒 忠 隸 屬 台 灣 省 台 南 縣 虎 尾 區 土 庫 區 管 轄 , 至 民 國 35 年 九 月 三 日 劃 土 庫 鎮 部 分 創 設 褒 忠 鄉 。
戰後後期:(民國39年9月8日,西元1950年)
褒 忠 隸 屬 台 灣 省 雲 林 縣 褒 忠 鄉 管 轄 , 至 此 大 致 底 定 。

本鄉原名埔姜崙莊,清代屬布嶼堡,隸彰化縣,至光緒十四年改隸雲林。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起與其黨莊大田攻嘉義,肆擾各堡,當時張源懃及其兄明義,乃組訓民眾,協同幫助官兵作戰,最後終於將亂匪擊敗,清帝乃賜名「褒忠」,授源懃通判,明義州同之職位,藉資褒揚,因此而得名。


  日據時代,在宣統元年置埔姜崙區,屬土庫支廳,民國九年裁區設莊,本鄉被合併於土庫莊;光復初期改莊為鎮,轄區不變,隸台南縣;後因地方需要,向上陳請准予劃分,於民國三十五年元月二十三日始由土庫鎮劃分一部分,另成立褒忠鄉,仍隸屬台南縣;至民國三十九年臺灣省行政區域調整,改隸新增之雲林縣迄今。








  

 







 


     




 跳 花 鼓 講 求 的 是 身 段 和 陣 勢 , 也 就 是 隊 形 , 每 一 個 鑼 鼓 點 要 跳 出 力 道 , 每 一 種 陣 勢 要 整 齊 劃 一 。 各 地 跳 花 鼓 陣 的 人 數 不 一 , 大 部 的 花 鼓 陣 是 由 十 四 個 人 組 成 , 分 配 有 頭 旗 ( 領 隊 ) 一 人 、 大 鼓 一 人 、 涼 傘 四 人 及 鑼 鈸 八 人 , 另 有 二 到 三 人 等 著 接 替 頭 旗 和 大 鼓 。 花 鼓 陣 表 演 一 開 始 , 由 領 隊 進 場 , 隨 後 各 人 依 序 排 隊 前 進 , 順 序 為 : 一 鑼 、 三 鈸 、 二 傘 、 大 鼓 、 二 傘 、 一 鈸 、 三 鑼 。 這 時 隊 伍 會 環 繞 場 中 一 圈 , 以 界 定 表 演 的 範 圍 , 就 如 同 跳 七 爺 、 八 爺 時 , 會 先 在 四 個 角 落 踩 出 方 位 , 不 准 旁 人 觀 賞 者 進 入 。 如 果 是 一 個 正 式 的 花 鼓 陣 表 演 , 接 下 來 會 有 一 個 「 參 拜 」 的 儀 式 , 在 此 時 隊 形 會 換 成 列 , 而 頭 旗 和 大 鼓 居 中 , 由 頭 旗 將 頭 旗 向 上 揚 , 以 表 示 「 參 拜 」 神 明 ; 但 是 如 果 是 在 街 頭 做 遊 藝 表 演 , 則 大 多 取 消 「 參 拜 」 神 明 ; 。 在 完 成 「 參 拜 」 後 , 即 進 行 陣 勢 表 演 。 一 段 花 鼓 陣 表 演 並 沒 有 固 定 的 時 間 , 端 看 要 表 演 的 招 數 而 定 , 基 本 上 , 開 始 時 會 先 來 段 「 龍 行 」 , 也 就 是 說 , 隊 伍 排 成 一 列 成 波 浪 狀 前 行 , 而 在 蜿 蜒 的 兩 個 曲 折 上 , 前 進 方 向 剛 好 相 反 , 一 邊 向 前 行 , 另 一 邊 卻 是 下 腰 後 前 進 , 就 如 同 浪 濤 拍 岸 的 折 返 波 紋 。

  第 二 種 基 本 的 隊 形 是 一 種 「 歡 呼 」 的 形 式 , 當 地 班 員 把 它 稱 做 「 萬 歲 」 , 因 為 做 這 個 表 演 時 , 大 夥 兒 必 須 將 頭 旗 團 團 圍 住 , 並 隨 著 領 隊 將 頭 旗 往 上 舉 時 , 其 餘 人 順 勢 往 中 心 靠 攏 , 並 高 呼 「 嘿 吆 」 , 如 同 勝 利 時 將 領 隊 拋 向 空 中 一 般 。 此 外 , 還 有 兩 種 較 複 雜 且 困 難 的 隊 形 , 被 稱 為 『 穿 針 』 , 分 做 有 「 8 字 形 」 與 「 對 面 穿 」 兩 種 。 在 做 「 8 字 形 」 表 演 時 , 表 演 者 必 須 圍 成 一 個 大 圓 圈 , 然 後 由 頭 旗 領 隊 穿 過 對 面 的 間 隙 到 外 圍 , 並 繼 續 前 進 , 隨 後 下 一 位 跟 著 穿 過 對 面 的 下 一 個 間 隙 , 兩 者 的 移 動 路 徑 恰 如 「 8 字 形 」 , 如 此 依 序 接 著 跳 過 下 一 個 間 隔 , 並 配 合 著 鑼 鼓 聲 , 一 氣 呵 成 。 而 所 謂 「 對 面 穿 」 必 須 做 縱 列 排 列 , 然 後 向 後 退 往 隊 員 間 的 空 隙 繞 。 首 先 是 頭 旗 往 後 繞 過 第 一 位 的 身 後 , 接 下 來 的 第 二 位 必 須 前 進 到 頭 旗 原 先 的 位 置 , 同 樣 轉 頭 向 後 繞 過 下 一 位 , 此 時 頭 旗 已 經 繞 過 第 三 位 , 如 此 兩 兩 分 立 兩 側 後 , 再 穿 過 下 一 位 , 是 為 「 對 面 穿 」 。 這 些 陣 勢 再 配 合 表 演 者 的 身 段 , 即 構 成 人 人 愛 看 的 花 鼓 陣 。 其 實 從 一 個 文 化 人 類 學 的 角 度 來 看 , 花 鼓 陣 的 一 些 動 作 , 如 :「 下 腰 後 退 」 、 「 穿 針 線 」 等 , 很 有 可 能 是 來 自 農 村 社 會 日 常 工 作 , 如 : 插 秧 、 女 紅 等 工 作 的 一 種 演 練 。

  在 傳 統 的 農 業 社 會 , 宗 教 信 仰 深 植 人 心 , 尤 其 在 南 部 , 幾 乎 是 每 一 個 庄 頭 都 有 自 己 的 信 仰 廟 宇 , 同 時 也 有 屬 於 自 己 庄 頭 的 陣 頭 , 在 褒 忠 各 式 各 樣 的 陣 頭 即 有 3 0 幾 個 , 附 近 村 落 也 有 花 鼓 陣 , 如 : 田 洋 村 , 且 都 是 師 承 同 一 個 師 傅 。 雖 然 各 地 的 花 鼓 陣 各 具 特 色 , 但 難 得 的 是 , 大 部 有 心 要 將 花 鼓 陣 記 錄 下 來 並 繼 續 傳 承 , 成 為 當 地 農 村 的 傳 統 文 化 特 色 , 且 讓 我 們 共 同 來 努 力 。





  在 許 多 與 大 陸 牽 扯 不 清 「 血 濃 於 水 式 」 的 民 藝 中 , 台 灣 跳 鼓 陣 在 外 像 上 可 能 是 唯 一 比 較 類 似 北 方 秧 歌 的 , 但 可 以 很 肯 定 地 這 麼 說 ; 它 絕 不 是 什 麼 秧 歌 舞 。

  跳 鼓 陣 是 台 灣 民 間 最 具 活 力 與 動 感 一 種 陣 頭 , 不 同 地 方 有 不 同 叫 法 , 有 些 地 方 叫 「 大 鼓 花 」 . 「 鼓 花 陣 」 , 但 也 有 人 叫 「 大 鼓 弄 」 或 「 花 鼓 陣 」 , 指 的 都 是 同 一 種 以 跳 躍 和 擊 鑼 鼓 為 主 要 表 演 形 態 民 間 藝 術 , 名 詞 雖 與 「 車 鼓 陣 」 相 近 , 但 卻 是 兩 種 完 全 不 同 表 演 性 質 的 陣 頭 。

  就 文 獻 資 料 來 看 , 已 很 難 找 到 跳 鼓 陣 的 淵 源 , 不 過 許 多 研 究 者 依 其 表 演 形 態 , 懷 疑 它 和 福 建 的 「 大 鼓 涼 傘 舞 」 有 關 , 但 民 間 卻 較 偏 好 它 是 由 鄭 成 功 練 兵 比 武 演 變 而 來 。

  話 說 三 百 多 年 前 , 鄭 成 功 為 了 要 反 清 復 明 , 不 得 已 退 居 臺 灣 , 在 臺 灣 屯 田 練 兵 , 準 備 再 度 渡 海 收 復 明 朝 的 失 土 。 當 時 的 臺 灣 , 除 了 幾 個 大 城 , 如 台 南 、 嘉 義 、 斗 六 門 … … 等 有 較 多 人 居 住 外 , 其 他 地 方 幾 乎 是 荒 野 之 地 。 鄭 成 功 從 大 陸 帶 來 了 很 多 兵 , 這 些 軍 隊 為 了 要 生 活 , 只 好 到 各 地 去 開 墾 , 並 且 一 面 開 墾 , 一 面 練 兵 。 同 時 在 各 地 舉 行 比 武 大 會 , 招 募 英 雄 好 漢 , 以 增 加 兵 源 。 在 比 武 大 會 上 , 競 技 的 人 , 或 是 一 對 一 , 或 是 二 對 二 的 互 相 比 試 , 而 周 圍 觀 看 的 人 就 在 旁 邊 一 邊 擊 鼓 , 一 邊 跟 著 比 武 的 人 跳 躍 、 吶 喊 助 陣 , 增 加 比 武 的 氣 氛 。 後 來 , 鄭 成 功 過 世 , 不 久 臺 灣 歸 清 朝 政 府 所 管 , 這 些 英 雄 好 漢 無 用 武 之 地 , 只 好 到 各 地 去 開 墾 。 但 是 , 他 們 在 農 閒 之 餘 仍 不 忘 以 前 比 武 盛 會 的 熱 鬧 氣 氛 。 於 是 , 比 武 大 會 消 失 了 , 轉 變 成 ” 鬥 熱 鬧 ” 的 助 興 節 目 。 並 且 , 花 鼓 陣 也 跟 廟 會 活 動 結 合 在 一 起 , 成 為 民 間 迎 神 賽 會 藝 陣 之 一 。

  故 事 中 民 間 版 的 跳 鼓 陣 , 到 底 是 怎 樣 的 一 種 表 演 形 態 , 現 今 資 料 並 不 完 整 , 但 就 前 人 的 報 導 中 比 較 像 今 天 的 跳 鼓 陣 的 , 首 推 吳 新 榮 等 人 編 纂 的 〔 台 南 縣 志 〕 , 其 描 述 為 :

  兩 人 一 對 手 , 一 人 持 涼 傘 , 一 人 抱 大 鼓 , 涼 傘 打 迴 旋 , 大 鼓 雙 面 打 , 邊 打 邊 舞 , 另 有 打 鑼 手 三 . 四 人 圍 住 大 鼓 , 邊 打 邊 舞 之 , 其 狀 天 真 浪 漫 , 爽 然 欲 醉 , 又 名 弄 鼓 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