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是深植全國人心的文化英雄之神,遍覽今聖賢神祇幾乎無人能像祂這樣不但能貫穿儒釋道三教都享有尊稱和地位而且受到官方的崇祀及民間的敬仰。
關聖帝 君的稱號特別多,在佛教中稱為護法爺,伽藍神或蓋天古佛,在道教中稱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武安尊王崇 富真 君、三界伏魔大帝和關聖主信儒的稱山西夫子、文衡聖帝, 關聖帝 君關帝爺,關二爺、關壯繆,武聖人,武聖 和武聖帝 君,道院紅卍字會稱為聖帝關帝教門的鸞堂(儒宗神教)稱為恩主,一貫道信徒,則稱法律主,由於中國的民間信仰都是相容並蓄,互不違悖,因此,交集出 關聖帝 君的信仰,這可說是中國完美人格的塑型,在其一生事蹟涵蓋了仁、義、禮、智、信等五常道德,符合了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因此以強調回歸傳統倫理的「關帝教門﹂鸞堂,以祂所秉具的德行,而得到更大的擴張與闡揚,終於出現了 關聖帝 君於清同治三年,接任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的帝位,使 關帝 君的神格漲升到全知全能的至尊地位。
關聖帝 君以義勇著稱,自然成為武人典範,自宋代以來,歷受各朝帝王的封贈,明,清時代並被列入官方祀典,與孔子並列為文武二聖,供奉 關聖帝 君的廟宇,常年香煙繚繞,官式祭祀外,還有民眾不時祭拜,而且 關聖帝 君廟則遍佈城市鄉村,深入民間角落,還不算更滲透市井商肆及各戶人家。臺灣的關帝廟,可朔自明鄭時期,其後清代拓墾臺灣,更因軍營兵帥崇祀關聖,藉其威武以鎮蠻域,使關帝廟隨地方的開發而建立,臺灣初期到處成立 關聖帝 君廟,首要功能在防範原住民的襲擊,及驅逐原住民,拓墾完成部落底定,其又轉變為教化的功能,臺灣光復後(宗教信仰自由,經濟發達,關帝教門(鸞堂)應運而生。 關聖帝 君崇祀普遍入人心,這與 關聖帝 君善書大量著造、流通、奉持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正相關。一方面,因為祂普遍受到民間崇拜信仰乃能有如此多扶鸞著造的 關聖帝 君善書之出現,另一方面,如此多扶鸞著造的 關聖帝 君善書;對於祂之繼續誓受民間崇拜信仰,亦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並有助於其中倫理道德概念之推廣發揚,所以 關聖帝 君崇拜信仰亦遠出無善言之神明之上。



 




關聖帝君俗姓關,名羽,字雲長(原字壽長),號長生。河東郡梁縣常平村人(即今山東省)。其故里在山西省晉臨縣西南方五姓湖北邊.據羅貫中「三國演義」記載:帝君身長五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人人望之,莫不肅然。
帝君祖先關龍逢係夏朝一位有名的忠臣,因為晉諫 暴 君夏傑,不可暴虐無道。殘害百姓,以致激怒 暴 君,憤而撞鼎而死,祖父名審,字問之,號石磐,為人謙和,鄰里頌之(常以春秋訓子,享年六十有八。父親名毅,字道遠,性至孝。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日據說有烏龍出現於村中,旋饒道遠公家宅上.遂生帝君。誠所謂忠良之家,必有善報。
帝君十七歲之時,在家鄉迎娶 胡 夫人,靈帝光和元年 五月十三日 ,帝君時年十九,生子關平,帝君年少之時,便有奇才,生性孝順,及長成人,喜讀春秋,人曰:﹝山東一人作春秋,山西一人讀春秋﹞其山西一人乃是指帝君而言,因而培養了忠肝義膽的德性,除了勤於文事之外。還兼習武藝,有萬夫莫敵之勇。一生身懷大志,喜歡打抱不平。因見本地土豪,仗勢欺人,乃憑一股正義之氣,殺死土豪,而亡命奔逐郡,遇到了劉備,張飛,相偕在桃園義結金蘭,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成為異姓兄弟,自此有苦共嚐,有難同當,戳力同心,匡扶漢室,因而揚名千秋萬世。



帝君一生事蹟,豐功卓著,其中符合仁、義、禮、智、信五常規範之表現,更加令人讚頌,其事蹟如下;



一、千里尋兄 不忘其本:
史載:帝君斬顏良,文醜後,始知劉備在袁紹軍中,乃辭曹操(屢不得見,遂留信告辭,掛印封金,請出二位兄嫂,往北而行(曹操左右人馬欲追回,曹操阻止道:﹁事主不忘其本,來去明白,實不愧為大丈夫!﹂遂讓帝君揚長而去,此乃「仁」的表現


二、華容放曹 深明大義:
史載:赤璧之戰, 孔明派帝 君把守華容道.適逢曹操敗逃到此,乃向前求道:﹁望將軍念及昔日之情義,放我一條生路!﹂帝君道:﹁昔日我受丞相大恩,但已斬顏良;誅文醜回報,今日兩軍文戰,豈能以私害公?」曹操再度苦求道:「將軍深明春秋大義,寧不知庾公之斯,不殺濯的故事麼?」是時,帝君俯首不語,乃令諸將釋放曹操而逃,此乃「義」的表現


三、秉燭達旦 守其大節:
史載.帝君與張遼﹁三約明志」後,遂送二位兄嫂前往曹軍暫住,但曹操心懷
不軌,欲使帝君與二位兄嫂共室,但帝君每秉燭立待天明於門前,守其大節.此乃「禮」之表現。


四、水淹七軍 威震華夏:
史載:帝君急攻樊城,曹操憂心令于禁,龐德率七營精兵救曹仁,但見君神威凜凜,不敢輕敵,屯軍待機,是時,帝君略施小計(派人到襄江上流,塞住各處水口,待江水上漲之時。再放水而下,使于禁七軍,進退兩難,只好投降,惟龐德不服被斬.自此,帝君威震華夏,人人讚揚.此乃「智﹂的表現。


五、單刀卦會取信魯肅:
史載東吳孫權派魯肅、呂蒙等欲取回荊州(魯肅施計,邀請帝君赴宴,關平諫阻;帝君不從,遂偕周倉駕一扁舟,單刀赴會,不帶士卒。酒宴中,雙方爭議良久,周倉持刀大喝道,﹁天下土地有德者居之,為何荊州該屬東吳所有呢?」帝君是時變容奪刀言道:﹁此國家大事,汝何敢多言7﹂周倉得知帝君之意退出.帝君乃偽裝飲醉,右手執大刀,左手挽魯肅,直至江邊,方才鬆手,登舟道別,魯肅伏兵莫可奈何,眼見帚君揚長而去.此乃﹁
信﹂之表現: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七日帝君被困麥城(今河南省當陽縣)。不幸敗走臨沮(今湖北省內),在中途遭遇埋伏而被捕,可是他忠肝義哺。不屈而死,享年五十八歲。


 



 


 



關聖帝君的一生;處處表現其大仁、大智、大勇的偉大精神。而其忠義大節,尤為後人所敬仰,所以其死後不久,即成為全國各地大眾舉祀的神祗;迄今連綿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
相傳歷代帝王都曾對 關聖帝 君有敕封,以表揚其武人的典範及護國佑民的功德,其中主要者加下:
蜀後主建興七年追 繆侯.
隋朝開皇元年封為忠惠公
唐朝鳳儀原年封為伽藍神。
宋朝崇寧元年封為忠惠王。
宋朝大觀二年封為武安王。(另一說:宋朝大觀封為忠惠公,高宗加封為武安王)
元朝天曆二年封為武安英濟王。

元朝天曆十六年封輔正利濟昭惠侯。
元朝至順年間封為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晉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 關聖帝 君。
明崇楨三年封為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天尊。
清朝順治九年封為忠義神武關大帝。
清朝雍正三年封為公爵。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封為山西夫子。
嘉慶十八年封端盟佑。
清朝道光八年封為忠義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關聖帝君是位最高的神祗;中國民間信仰是多神論者,大多數神衹是專職的,行使某一項專門職能,如門神。井神,少數是兼職的,如海神娘娘元妃兼做送子工作,只有關老爺,大概除了送子之外,口無所不能,無事不管,他被說成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伙魔降鬼,真是萬能之神。
在我國民間,關公地位之崇高,威靈之顯赫,信徒之眾多,影響之廣遠,上起帝王將相,下迄平民白姓。一聽到關公的尊稱,一見到關公的神像,無不正心誠意,肅然起敬。而在海內海外,東亞南亞只要有中國人乃至有於又日韓泰越寮緬馬來新加坡人的地方,到處都建得有關帝廟,或者設得有關公的神。曾經有專家學者,在中國大陸河北定縣一個地方作過一次民俗調查,河北定縣內關帝廟達一三八座。
秦漢時代,就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的說法。因其一生鐵馬金戈,南征北討。千百年來,被尊稱為「關夫子」或「山西夫子」。關公之被我國人敬事如神,不但其地位尊榮無比,而且極其普遍。舊時中國的十八行省,塞北關外,從南到北,自東而西,遠及但凡有華僑足跡的歐亞美非。無論會館、公所、各種團體、各行業。只要設得有神壇,幾乎就不可能沒有關公的神位。由於商界中人尊奉關公是「武財神」,於是,大小商肆,三百六十行裏,又都將關公的神位供奉在本行的祖師爺之先。再加上一般的舊式家庭,不設神龕則已,如果在「天地君親師」、祖先神位之外,再供其他的神。那麼,除了灶君、門神、觀世音菩薩,再有一個神位的話,就一定是供祀 關聖帝 君。或為神位或為畫像,常年累月香?繚繞,頂禮膜拜。關公之為千秋萬世所景仰,億兆斯民所師法,他早已成為我國──東方人最熱烈崇拜的一尊神像。


時代已流傳到二十一世紀了,科學越發達,人們對流傳民間信仰的力量並未減弱,顯然物質文化越發達,人類精神上是越空虛,本法脈玄門真宗承續這法統,希望為這空虛的新社會加注一股生命的活力。


 



 


 



混頓初開,乾坤始奠,輕清而上浮者為天,重濁而下凝者為地。人為半濁半清,善者氣清可上天堂,惡者氣濁,墜入地獄。世人不察日沉迷于慾海,酒色財氣之中,廢盡綱常,濁氣日盛,忘卻原路,而不知返,深為可嘆可憫也。
關聖帝 君讀先聖夫子所著之春秋,熟知人生之根木,以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為重,所行之五常,即:
一、 仁:為國除奸,使人民能得安髯也。
二、 義:既不失金蘭兄弟之誓願,又報曹好待遇之恩也。
三、 禮:待嫂如事兄,不犯分也。
四、 智:水淹七軍者是也。
五、信:知皇叔之去處,不怕千軍萬馬,急於會晤兄弟,以踐信也。
本法脈願諸生遵守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以為進修之基礎,大道之得不難也。竊思世人,讀書知禮義之上嵐,而成聖者少,論 關聖帝 君在世,只守五常,何以能登至極上品之果位哉,.匡國救民,經多次劫數.受盡艱辛,大義不泯,孤忠,永抱,光爭日月,靈炳乾坤,表綱常而繼大道,故歷朝受封文衡聖帝,為蓋天古佛。世世顯化,護國佑民。後得代御玄靈高上帝之至極果位,皆由忠義而來也。
諸子須知,無功無果,難坐命運,必須外功滿,內果圓,方能避萬劫也。是以學道者,必須性命雙修。性者,先天之本性也。命者,後天之使命也。若見本性,須由命做起。因人人在世,各有使命,諸如孝順父母,為國盡忠,超度父母,為婦女盡節,兄弟朋友盡義,以善為寶,此皆為人之使命也。後天使命若滿,進人先大,以修內果無難矣。余勸諸生,現值三期末劫,要逃此災殃,必須內外雙修,照 關聖帝 君所定之三綱五常,進表發誓願,在家出家,皆能修成也。


三綱:
綱者綱領也。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臣有忠愛之義,父子有天性之親,夫婦有和順之義,此三綱之道也。君正於朝,臣正於國,父正於家,夫正於室,則君聖成良,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家國平康矣。


五常:仁義禮智信
仁.仁省,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埋,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從二人相處,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存,別人之觀念立,人之人格顯,方能雍容和諧,以立己立人,發揮老吾老幼吾幼之懷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証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莊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誠實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終不渝」。信字從人言,人言不爽,方為有信也。誠心之意也,以誠居心,必然誠實。處世端正,不誑妄,不欺詐者,是為信也。


關聖帝君曰:此五常之德也。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信,人道之綱。全得五常之道,則為聖為賢.;不得五常之道,則為惡為愚。三綱五常之理,全要操存省察溫養,而不紊亂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