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石窗


  我國素有信仰女神的傳統,這在道教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稽考道教仙譜,我們可以發現眾多女神濟濟一堂。臨 水 夫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臨水夫人姓陳,名靖姑,因其種種「靈異」而聞名於世,並受到了民眾的崇拜。對於這位產生於閩中的奇特女神,學術界已經進行過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關於她的道派歸屬與社會影響問題,似乎還有待進一步認識。故筆者對有關史料略加梳理,寫就此文,以就教於方家學者。


一、臨水夫人的道派歸屬


  要說明臨水夫人的社會影響問題,首先必須對其所屬信仰系統有一番基本認識 ; 否則,一切論述將成為無本之木。


  臨水夫人到底屬於什麼信仰系統呢 ?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需再作探討'的問題 ; 其實不然。因為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尚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臨水夫人崇拜看作一種單純的民間信仰,有的人則將之歸入佛教範圍。在筆者看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要搞清楚這個問題,不能不從其生平記載的辨析入手。


  有關臨水夫人的生平,現有記載主要有三類:第一是採擷民間傳說而成的話本小說以及寶卷之類,諸如《閩都別記》、《臨水平妖》、《陳十四》等,這一類占較大的比重 ; 第二類是方志,諸如《古田縣志》、《晉安逸志》,這一類之中的臨水夫人的事跡所佔份量較小 ; 第三類是正統宗教的經典的紀述,這一類所佔的份量也不多。


  在《閩都別記》中,臨水夫人陳靖姑的出生與觀音菩薩有關。書中描述,閩國時期,巡檢宋忠奉命修造泉州洛陽橋,可是錢糧卻無著落觀音菩薩便化為一個美麗的女子乘船出遊洛陽江,聲稱不管哪一位男人只要能夠用金錢投到她身上,她便嫁給他為妻。這下子引出無數公子王孫都來投擲金錢 ; 可惜開頭都沒有人能夠投中,而留在船上的金錢都成了建橋的資金。最後,一位姓王名小二的賣菜青年終於投中了彩船中的女子,這女子一剎那卻化為輕煙消失了。王小二憤憤不平而自殺。後來,觀音菩薩讓王小二投胎轉世為劉枸,與此同時,觀音菩薩又彈指血而化為陳靖姑。按《閩都別記》這個說法,臨水夫人陳靖姑具有佛教的血統,因為觀音菩薩本來就出自佛教。


  如果我們稽考一下方志,就發現有關陳靖姑的生平事跡與《閩都別記》的描繪頗不相同。①徐勃《榕蔭新檢》卷六引《晉安逸志》稱:「陳靖姑,閩縣人,五世好道。靖姑少孤,與其兄守元力田牧畜。」這部志書還描述,陳守元放牛山中,靖姑送飯上山,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嫗。這位老嫗肚子餓,靖姑便把飯盒中的食物送給老嫗吃,而將自己要吃的飯給胞兄守元吃。老嫗覺得這女子賢慧,便以身相托,靖姑把老嫗當作母親看待。老嫗生病,靖姑盡心伺候。老嫗後來去世,靖姑備棺木收殮。有一天,守元外出,靖姑因渡牛而溺於水中,忽然看見紫府嚴麗老嫗雲衣月披,笑著說 : 「孩子啊,你怎麼來得這麼遲 ? 」說罷,遂授予神篇秘箓。住了一年有餘,老嫗把靖姑帶去見寶皇,寶皇非常高興,敕封「真官,得主地上鬼神」。志書云:老嫗賜鶴予靖姑馭歸家。「守元見之,大恐曰:妹既已為魚鱉餌矣,何遽如許 ? 靖姑告之故,乃竊發嫗塚,但衣被而已。於是,為靖姑再拜求其術」。


  以上方志資料所涉及的陳守元是五代時期的一位著名道士。《資治通鑒》卷 277 載:後唐長興二年 (931 年 ) 六月,「閩王延鈞,好神仙之術,道士陳守元、巫者徐彥林,與盛韜共誘之,作寶皇宮。極土木之盛,以守元為宮主」。陳守元既然是寶皇宮的宮主,受到閩王的信任,說明他在當時道教界很有影響。按《晉安逸志》的描述,陳靖姑是陳守元的妹妹,守元的道術是他的妹妹教給的。這個說法是否可靠,尚無其它資料佐證 ;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傳授靖姑「神篇」的老嫗乃是一位「屍解仙」,因為陳靖姑在回家後開棺檢驗,見到的只是「衣被」,並無屍骨。此類行文在道教神仙傳記中是經常看到的。由此觀之,至少在明代的志書記載中,陳靖姑是被當作一位道門神仙看待的。而今日在古田大橋鎮民間流傳的臨水夫人傳說與《晉安逸志》相差不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陳靖姑的道教歸屬已由來已久。


  傳授陳靖姑道術的老嫗到底是誰 ? 現己難於確切考知 ; 不過,從福建閭山派的一些祈禳科儀文獻中還可以尋得一點蛛絲馬跡。閩西等地有所謂「王姥教」,所謂「王姥」指的是道壇中的最高女神,又是陳靖姑的師傅。王姥又稱「太姥」。《王姥行罡》雲 : 「龍王借問何家女,我是三宮太姥娘。」這個「太姥」本是對有威望的老祖母式的女性的尊稱。其中隱隱約約露出了傳授陳靖姑道術的「老嫗」的影子。如上所述,陳靖姑是在溺水之後才得到傳授的 ; 而《王姥行罡》之行文出現了「龍王」,這就與「水」密切關聯起來。由此可見,閭山派王姥教中的「太姥」在早先可能不是泛稱,而是有具體含意的。其原型應是「老嫗」。後來,由於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淡化了原型,於是「王姥」、或「太姥」就成了一種泛稱。但無論情況如何,既然以「老嫗」為原型的「太姥」、「王姥」被閭山派王姥教尊奉為最高女神,則受業於「老嫗」的陳靖姑屬於閭山派系統也就理所當然。


  關於陳靖姑道法淵源的問題,另有種說法,那就是認為她學道於「閭山大法院」。這到底在哪裡 ? 今福州郊區城門一帶即有閭山大法院 ; 但是,道門一般認為真正的閭山大法院是在水裡。廣濟壇科儀文獻抄本《蟠科全部》卷二《分軍》有一首詩,略雲 : 「請說閭山起祖時,第一傳來生木兒。董仲仙人傳正法,閭山原有一口池。池中天下千百里,水氣沖天太白兒。池中一枝長生不老樹,生得千枝及萬枝……」這首詩運用隱語的形式暗示閭山的地域所在,至今人們尚不能破譯 ;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陳靖姑道法歸屬問題的認識。因為她既然進入閭山之門,也就歸屬於閭山派了。


  陳靖姑為什麼學習閭山道法 ? 據說為了殺蛇。學成之後,她的活動當然不僅限於殺蛇一項,但殺蛇確是其非常有影響的一個方面之內容。在各種方志以及話本小說裡有充分的體現。如《晉安逸志》載,永福有白蛇為魅,為害鄉里郡縣,甚至隱形宮中,幻化為閩王后,以迷惑閩王 ( 閩王和他的左右官僚都區別不了哪個是真王后,哪個是假王后,弄得雞犬不寧。患難之際,閩王召請靖姑驅蛇。靖姑率領眾弟子連夜包圍王宮,把蛇斬為三段云云。這種斬蛇的法術神跡在許遜信仰體系中有豐富的資料。許遜是晉代的一位著名道士,他曾任四川德陽縣令,後辭官歸南昌許家營,曾經率領弟子十二真君殺蛇於江西省永修縣,至今傳為佳話。許遜由於種種神跡受到了信奉者的崇拜,且在道門中逐步形成頗有影響的許遜信仰。在江西省,許遜信仰至宋元之際發展為淨明道 ; 另一方面,許遜信仰傳到福建則形成了閭山派,該派實以許遜為祖師,而在有關臨水夫人信仰的傳說與文獻中也涉及陳靖姑在閭山大法院授教於許真君的事,這與那種直接的師承關係雖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卻從另一角度反映了臨水夫人信仰的閭山派特質。


二、臨水夫人信仰的思想基礎與社會傳播


  就中國的範圍來看,信仰體繫在民間的傳播往往與被信奉者的靈跡有密切關係。臨水夫人信仰也是如此。從上面有關道派歸屬問題的探討中,已經約略可以看出這種跡象。事實上,這種靈跡故事在民間傳說以及道門經籍之中是大量存在的。考《正統道藏》內,有《搜神記》一部,其卷六雲 : 「閩古田縣有陳氏女者,生而穎異,能先事言,有無輒驗。嬉戲每剪鳶蝶之類,巽之以水,即飛舞上下。嚙木為尺許牛馬,呼呵以令,其行止一如其令。飲食遇喜,升斗輒盡或辟榖數日自若也。人鹹異之。父母亦不能禁,未字而歿。附童子言事。鄉人以水旱禍福叩之,言無不驗,遂立廟祀焉。 宋封順懿夫人,代多靈跡。」這一段記載雖然簡短,但很有代表性。它反映了道教對靈跡的關注。其中有幾點頗能引起人們的信仰舉動,故有必要稍作解讀。第一是剪鳶蝶並使之「飛舞」。這在道教其它神仙傳記中可以找到類似的資料,如《歷世真仙體道通鑒》關於張九哥的故事言信:奇人張九哥用剪刀把黃羅布剪成蜂蝶形狀,被剪成的「蜂蝶」紛紛飛起,有的停留在燕王的衣服上,有的集聚在宮中美人的釵髻上。然後,張九哥叫喚一聲,蜂蝶又紛紛匯成黃羅布。這個故事與陳靖姑剪鳶蝶的「靈跡」是非常相似的。第二、關於奇特的飲食方式。她或者大飲大食,或者什麼東西都不吃。這種怪現象在道教其它文獻中也能夠找到相應的例證。就拿「辟榖」來說,從漢代的左慈、魯女生、魏晉時期的郗儉到宋代的陳摶,據說都是「辟榖」的能手。此類所謂「靈跡」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認識和解讀方式。但無淪如何,「靈跡」的傳聞和宣揚在社會上不可避免要造成崇拜心理氛圍,這是臨 水夫人信仰之所以能夠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臨水夫人信仰的傳播也與其功能的延展密不可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陳靖姑在信奉者心目中已經不僅是奇異女子,而是一位多功能的神。這種功能正如其它許多神明一樣,有一個演進的過程。從《閩都別記》等有關傳說性的行文看,儘管陳靖姑在閭山大法院學到了許多道教秘術,但早先並沒有學過扶胎救產之類,因為那時她尚是一個「不出嫁的室女」,為避免入「穢室」,也就沒有涉及助產及兒童保護的領域。這就是說,她那時還不具備護產的神學功能,這對於廣大婦女來說,顯然是一大遺憾。因為在缺醫少藥的古代,婦女生產面臨著種種威脅,甚至還有自身的生命危險,所以被信奉的女神是否具備護胎保生的功能是關鍵性的一環。果然,這種功能在適當的時候即得以延生而出。我們看到這樣的情節:陳靖姑 24 歲懷妊居家,兄長守元奉命祈雨未能達到目的罪該斬首,不得已求靖姑相助。為了擺脫兄長的困境,也為了百姓的生存,靖姑脫胎祈雨,長坑鬼與白蛇精乘機陷害陳靖姑。在陳靖姑成仙之後,她與林九娘等眾姐妹居於臨水宮,成為護胎救產、保赤佑童的女神。在這裡,陳靖姑的神性功能實際上已得到了延伸。不僅如此,她還能破案,是個傑出的「女包公」,甚至還能夠帶兵打仗。


  陳靖姑神性功能是適應了當時廣大信奉者尤其是女性信奉者的需要而得到延伸的,這種延伸反過來又促進了這種信仰形態的發展與傳播。張以寧在《順懿廟記》一文章寫道:「古田東去邑三十里,其地曰臨川,廟曰順懿,其神性陳氏,肇基於唐,賜敕額於宋, 封順懿夫人。英靈著於八閩,施及於朔南。」(2)這篇碑記比較概括地說明了臨水夫人事跡的傳播。碑記作者是元明之際的著名詩人,曾任元朝大學士,明代初年,為朱元璋的文學侍臣之一。他能夠為順懿廟撰寫碑記,足見臨水夫人信仰在元明之際已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查福建地方志,可以看出,不僅在陳靖姑故里古田建有祭祀的宮廟,而且在福鼎、連江、福安、霞浦等閩東語系廣大地區也有頗為密集的臨水宮廟 ; 閩東之外,福建境內的其它縣份也有為數不少的同類型的宮廟。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移民到了台灣,也把臨水夫人信仰傳入台灣,如島內的安平鎮、寧南坊、鳳冊縣等地均有祭祀臨 水夫人的宮廟。這反映了海峽兩岸密切的文化關聯 。


  作為道教閭山派中的一位女法師,臨水夫人的靈跡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其內涵。這種信仰形態雖然具有道派的特質,但所包容的文化蘊涵卻是廣泛的。臨水夫人信仰的研究,不僅是從整體上把握道教史的需要,而且對於瞭解民間社會的歷史變遷、風俗習慣等方面也有獨特的意義。另外,臨水夫人信仰還造就了一種民間文學。現存的《 陳夫人全傳》、《閩都別記》、《臨水平妖》等本屬於民間口頭文學,後來經過能文之士的潤飾和加工,顯得更富有文采。這些作品雖然存在不合時宜的因素,但也包含具有教育意義的思想成份。實際上,臨水夫人信仰中的女神系列可以說是廣人民眾求善心理的寄托,而長坑鬼、白蛇精之類精怪則是「惡」的象徵。臨水夫人降妖,代表了淳樸百姓揚善驅惡的願望。作為臨水夫人信仰的載體,民間文學作品、寶卷與其祭祀的儀式一起,積澱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因素。如果進行一番整理與辨析的工作,相信能夠發現富有啟迪價值的內容。


注 釋:


①關於陳靖姑出生時代,文獻記載不一,或以為她是唐大歷年間人 。


②民國《古田縣志》卷二三引。


 


 


陳靖姑傳奇與其在閩北的信仰民俗








黃睦平
 




在福建眾多的地方神中,陳靖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女神,她是以「扶胎救產,保赤佑童」為職能的婦幼科專業神。












陳靖姑,又作陳靜姑、陳善姑、陳貞姑,尊稱極多,有順懿夫人、慈濟夫人、臨水陳夫人、大奶夫人、陳太后、順天聖母、通天聖母、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民間常以奶娘、娘奶、陳夫人、夫人媽、仙姑媽或臨水奶代稱。在閩北,福州語系的俗稱「夫人媽」,建甌語系的俗稱「奶娘」或大奶(浦城一帶俗稱「奶娘佛」)。












千餘年來,陳靖姑已成為對福建民眾的社會生活和人生進程有著巨大影響的女神,同時也在閩北民俗信仰中佔有重要位置,信眾千家萬戶,已成為閩北鄉土文化的一個重要成分。












陳靖姑傳奇故事及在閩北的傳播












與海神林默娘(媽祖)一樣,陳靖姑是民間塑造的一個極具神的色彩的傳奇人物。傳說,陳靖姑系其母夢吞紅雲懷孕而產。年六歲,精通女工;七歲登堂攻讀易傳;十一至十二歲,從母看經說道;十五歲往閭山學法,拜許真君為師。三年後返家,多有請急危難、除妖佑民之事。二十四歲時,天大旱,靖姑駕雲祈雨施澤萬民。因產後受大雨濕身,又未學救產之術,不能自救,於古田臨水洞門坐化。陳靖姑靈魂重生,赴閭山習救產保胎之法,學成返回古田救產護胎,保赤佑童。其遁地騰空,被認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法力無邊,有求必應。












有關陳靖姑的故事和傳說散見於歷朝各代的志書文籍。特別是在《閩都別記》記載得十分詳細。《閩都別記》起了統一陳靖姑故事情節的作用,使福建各地的陳靖姑信仰活動趨於一致。












陳靖姑由人而神,這個轉變最明顯體現在《建寧府志》記載中:浦城徐清叟,子婦懷孕十七月,舉家憂危。一婦人踵門,自言姓陳,專醫生產,令徐別治有樓之居。樓心鑿一穴,置產婦於樓上,僕持仗伺樓下。即而產一蛇,長丈餘自穴下,遂撲殺之。舉家相慶,酬以物俱不受。但需手帕一方,令徐親書「徐清叟贈救產陳氏」,且曰:「某居福州古田縣某地」,出門不見。後清叟知福州,遺人尋訪所居。鄰人云:「此間只有陳夫人廟,嘗化身救產。」細視之,則所題手帕懸於像前。仍為請於朝,加贈封號焉。












浦城徐清叟,歷史上實有其人,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曾知福州、建寧等府,還官至參知政事,為官頗有政聲。這裡記載陳靖姑救其子婦之事,是流傳閩北最早的傳說故事,其神跡是以救產為核心的。












從上面簡述的陳靖姑傳說的演變過程中,可以發現陳靖姑傳說內容的日趨豐富,由人而神的形象日趨完滿。明代記載的臨水夫人廟——慈濟廟,僅兩座,一處在古田,一處在羅源。到了清代,陳靖姑有了「太后」之稱後,福建幾乎每個縣都建有陳靖姑神廟。到了民國,陳靖姑女神形象已走入千家萬戶。據載,臨解放時,閩北各地共有五十多座主祀或兼祀的陳夫人神廟。從現已掌握的情況來看,目前閩北十個縣(市、區)主祀或兼祀陳靖姑神廟有三十三處。












奉祀陳靖姑女神,在閩北不少宮觀寺廟中都有,這只是列舉一二而已。不過,聖跡雖雲多,她卻很少擁有獨立的宮宅廟舍,幾乎都是同其他佛、道、民俗諸神並祀,而且刁陪末座,不成主祀之神,所以其聲名就遠遠不及海神媽祖的顯揚。但她的俗緣卻是那樣深深地和廣大婦女的心弦連結著,這又是其他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閩北的陳靖姑信仰民俗












儘管在傳說中陳靖姑已被渲染成一個有求必應、法力無邊的女神,但在民間更多的是關於陳靖姑「護胎救產,保赤佑童」的神力,因此人們把她作為司產女神——注生娘娘。












人們常把婦女生產——分娩,叫做「下地獄」,「過鬼門關」。它對產婦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關口,是產婦身體和精神神經受嚴峻考驗的時刻。因此婦女們祈望著有一位神明來保護自己生產順利。這樣,為民解旱「脫胎求雨」而獻出年輕生命的陳靖姑以臨終時誓救人產難,自然而然地被人們神化為靈魂復生,學得救產護胎法,施澤人間的產婦救星。












閩北民間的陳靖姑信仰習俗,和福建省其他地方一樣,主要有懷胎孕育和誕生養育兩個階段的信俗活動形態。由於這種崇祀活動屬於心意信仰民俗,在內容和形式上,各地的做法互有同異,沒有整齊劃一的規範程式。以下列舉閩北民俗一二:












1)懷胎孕育的俗信活動












乞花添丁:乞花,也叫請花,這種習俗很多地方都有。花是注生娘娘作為向人間傳送嬰兒的象徵聖物。一物一嬰,白為男,紅為女,所以俗稱孩兒為「花子」、「花孫」。這是因人們不解生育之謎而認為是神的賜予的古俗觀念的遺存。因此,如果未懷孕的新婚夫婦,或已育而想多育的婦女須向陳靖姑祈子——乞花。相傳百花橋堆紅擁白,紅白花爭卉鬥妍,人皆以為從百花橋轉世而來。












2)誕生養育的俗信活動












祈求保胎護產:臨盆和分娩,是開花結果、瓜熟蒂落的緊要時辰。要求的是如時順產,母子平安。特別是農村,土法接生,缺醫少藥,所以還是事先到「扶胎救產」的陳靖姑那裡求求平安是最要緊的。閩北不少地方,婦女自知已懷孕始,便在房中供奉陳靖姑神位,或掛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禮敬不輟,以祈胎安、產順、生男孩。若遇到難產時,則在花木前焚香禱告許願,祈求花公花婆將花水澆順,讓孩子順產平安(古俗稱一人都一株花樹,養在百花園裡,有專人管理。花樹的盛衰決定人的生死禍福)。分娩後三朝,請陳靖姑神像到家的要送之「迴鑾」歸願,並備紅包、紅蛋、牲禮到廟報喜、安位敬謝。












拜神認「契母」:從孩子臨世至十六歲身盈體實,是一段要付出細心、擔心和愛心去哺育撫養的艱辛日子。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平安順事,這需要保赤佑童陳靖姑的繼續護佑,還得請於神。因此,托母子份,是至今還做而不絕的事。形式很簡單:以紅紙條寫上「弟子某某有幼子(女)一名,叩拜奶娘為契子(女),祈求平安賜福」,契字貼在神前牆上即可;或紙糊一尊陳靖姑小神像,貼上同樣的紙字條,送到陳靖姑神廟的神龕邊。可以說,從古至今,為陳靖姑女神義子者比比皆是,難以計數,至今依然如是。












香袋、百家鎖和金剛箍:這是過去讓初生至十六歲不同年齡段孩子佩帶的「避邪祛痛,百無禁忌」的護身物。香袋,是用陳靖姑神廟的香爐灰裝進一寸見方的小布袋即成。百家鎖,是向許多鄰居、親友討賞的錢去定制一個鎖形銀牌。牌上鐫有「出入平安」或「寶貴吉祥」或「百無禁忌」字樣。百家氣旺,邪氣難侵。金剛箍是載在孩子脖子上的銀製圓形小圈。












3)陳靖姑女神的祭祀活動












迎香接火 陳靖姑女神的祭祀活動多與全省各地的神廟的慶誕祭祀有關。因傳說陳靖姑的生日為正月十五,所以全省在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間都在各地的分宮裡舉行慶誕儀式活動。而各地的分宮的一個極為特殊的祭祀形式,即務須到古田臨水宮迎香接火,因為它是陳靖姑的顯跡地。據考察,舊時閩北的陳靖姑女神分宮每逢此時也有開展察祀活動,多數有組團前往古田,其人數不一,或多或少,爭取給女神燒頭爐香以迎香回宮。可見迎香接火是一種應節形式,表示一種社區的信仰情結而已。












分宮慶醮祭儀 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這一時間裡,所有的陳靖姑神廟除極個別地方例外,都舉行上元祈福慶誕儀式,尤其是從古田祖廟接回香火的宮廟要舉行一日夜至三日夜不等的祭祀活動,其儀式的名稱為「做上元」,它的科段內容也不太複雜,僅有「發表」、「造龍接」、「請神」、「獻供」、「謝神」等幾個大科段,所需的時間也不太多,從凌晨起至午飯後即完畢,師公一至兩人,經濟開支不太大。












迎神巡境活動 迎神廟會並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跟著慶醮祭儀一起進行,可以說是祭儀活動的一種延續。每年正月十五日這天預先挑多福長壽的老太太數人,為陳夫人廟中的神像更換新衣,然後官員們行禮,士女焚香膜拜。禮畢,再抬著陳靖姑神像巡行街市。除了道士自帶法器外,村人則捧神龕或香爐,有的還帶著彩旗、涼傘、長香、樂器等。這時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鼓樂喧闐。迎香回宮、打醮祈福、迎神巡境等一系列祭祀活動又遇上熱鬧的元霄節,使民眾信仰情緒沸騰到頂點。所以,其祭祀儀式既具宗教性,又是民俗性,既屬村落性,也是社區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閩北日報社總編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